30年前的衡水,像一壶老酒,淳朴厚重,回味悠长,因为传承千年的老白干一直在不停歇地缓缓流淌。10年前的衡水,像一本新书,传播知识,开卷飘香,因为衡水中学的讲堂里一直闪烁着璀璨的灯光。当下的衡水,像什么?我们说,像诗,像画,也像远方。
碧波荡漾的衡水湖,摇橹泛舟、渔舟唱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和谐美景;在传统文化研学基地闾里古镇,古色古香的建筑中感悟传统礼孝文化之魅力;在周窝音乐小镇,于诗情画意的慢生活中感受农家院落与音乐文化的融合;在安平县中共第一个农村支部纪念馆,感悟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台城精神;在航空运动小镇,乘风飞翔,逐梦蓝天,领略飞行运动的快乐……
去年以来,衡水市深入实施旅游发展领域法律法规,聚焦旅游强省现代化场景2023年目标,通过规划引领、品牌创建、产业融合等措施,推动旅游工作向纵深发展,努力把衡水这个闻名全国的教育高地跨界升维为争相前来的旅游胜地。
做实文旅产业的“筑基成长之旅”
锚定目标,上下接力绘制“路线图”。该市一是高质量做好衡水市“十四五”文旅规划编制。规划明确提出了全市“十四五”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和历史方位,明确战略定位与发展目标,谋划设计15个重大项目,构建起“一核三带六极”全域文旅新格局,支撑文旅高质量发展。二是推进衡水市文旅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明确提出历史文化魅力空间总体格局、全市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和重大旅游设施工程建议以及打造全域旅游的空间引导政策和措施。三是扎实推进衡水市大运河规划、衡水湖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规划、旅发大会等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市文旅融合发展,文旅项目深度开发提供科学指导。
培植项目,让原有文化资源“老树开花”。该市立足本地文化和旅游资源,加快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加大文旅项目招商力度,引导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以儒学文化、大运河文化、红色文化、衡水湖生态文化、古冀州文化等为抓手,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统筹推进多个基础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建设工程项目、项目建设步伐。持续提升旅游智慧化、智能化、数字化发展水平,开发建设衡水旅游大数据平台以及“一部手机游衡水”旅游服务平台,目前两个项目在前期基础上正在进行完善提升。全市分时预约平台已搭建完成,3家4A级以上景区以及市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保利大剧院等公共文化场馆均已实现分时预约,并同步实现与省平台对接。
挖掘特色,打造衡水人自己的“旅游芯片”。该市谋划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唱响“九州之首”文化旅游品牌。深入挖掘董子文化资源,高标准打造董子故里文化旅游园区,塑造“董子故里·大儒之乡”文化旅游品牌。依托衡水优质基础教育资源,结合衡水崇文重教的历史传承,全力打造衡水研学旅游品牌。深入挖掘全市运河文化资源,依托世界文化遗产,打造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塑造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充实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纪念园、纪念馆,讲好红色故事,打响红色旅游品牌。不断挖掘地方特色美食,探寻美食文化,加强对特色美食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加大对老字号传统美食的开发支持力度,推动发展美食一条街,以“舌尖上的衡水”打造地方美食文化旅游品牌。
夯实基础,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该市一是夯实设施建设,弥补发展短板。完成旅游公共服务设施29个,其中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已完成21块,完成区域性游客中心提升1座,新增旅游运游产品1条,完成旅游厕所建设提升6座。提升旅游风景道46公里。二是夯实公共服务,广惠百姓民生。推进衡水保利大剧院高质量运营,衡水市博物馆、衡水市图书馆有序运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全市12家图书馆、12家文化馆、118个乡镇文化站均达到免费开放水平。三是夯实业务培训,提升素质形象。开展企业线上职业技能培训,规范经营行为,提升人员素质,调整优化存量。组织各县市区乡村旅游点工作人员参加冀台同韵乡村旅游培训、河北省乡村旅游管理人员线上培训和“万人示范培训”河北旅游强省建设乡村旅游专题培训。
整合资源,奏响琴瑟和鸣的“交响美乐”。该市建立宣传营销机制,整合媒体资源,形成系统联动的宣传体系。在主要交通地段设立旅游宣传专用广告位。购买央视《朝闻天下》、《新闻30分》节目广告资源,投放旅游宣传片。综合运用抖音、直播等新媒体,深化“线上+线下+体验”目的地营销策划。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大运河联盟城市、京九铁路沿线城市开展交流合作,实现客源共享、互利共赢。继续巩固京津冀传统客源市场,着力拓展周边省份自驾游客源市场,实施精准营销。积极组织全市旅游企业参加文旅交流活动,提升衡水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针砭文旅产业的“刮骨疗毒之旅”
近年来,衡水市旅游业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整体来讲开发层次较低,旅游产品内容单一,旅游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旅游人才培养滞后,公共服务跟不上需求,旅游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基础条件较差,难以破茧起飞的“先天不足”。该市各景区软硬件设施较为薄弱,接待能力不足,体现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宾馆饭店、购物中心缺乏,游客停留时间短、过夜率低,没有形成延长游客驻留景区的产业链条。体现景区综合实力和品牌效应的A级景区较少。缺少真正的标杆性旅游精品,还没有打造成功在全省乃至全国有竞争力的景区景点,没有形成品牌效应。衡水湖5A级景区创建虽然取得一些成效,但在景区整体景观水平、节点打造展示上还有差距,在景区运营管理、游客服务上还需进一步提升。
专业人才缺乏,只靠“十几个人、七八条枪”。该市人才队伍还需进一步充实,具备文旅产业创意、策划设计、运营管理、宣传营销专业知识的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懂经济、懂管理、懂经营,有国际视野、擅长创意设计的高素质人才。景区景点服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行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产品业态单一,“一白难以遮百丑”。该市景区多以传统休闲游览一日游为主,产品较为单一,产业链较短,旅游业态不够丰富。新产品开发不足,养生游、体验游等高端产品相对缺乏,游客可以沉浸式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缺少让旅游多留一晚的项目支撑。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纪念品、工艺品和土特产品品种较少,制约了旅游购物消费增长,在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等旅游业态方面,思路不够开阔、手段不够多。
招商引资不够,亟需“借鸡生蛋”。该市引进国内、省内知名文旅企业来借力发展,可以提升全市旅游品牌形象,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虽然采取了诸多招商引资措施,加强营销推广,优化营商环境,但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落地项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市文旅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对于如何借助优势资源及高端平台联合开发推介,如何对旅游品牌进行扩展和延伸,形成大的辐射效应缺乏研究和实践。
资源整合不到位,依然“各自为战、各说各话”。该市各县市区投资打造的县域旅游亮点利用率不高,没有产生应有的旅游效应。如全市作为董子故里、大儒之乡,在第四届旅发大会期间,重点打造“董子故里·儒乡衡水”文旅新品牌,景县、枣强县、故城县三县大力挖掘董子故里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展示董子文化的独特魅力。建成的文化旅游项目分散在三个县域,后期缺乏系统整合、深度发掘和运营推介,社会公众对董子文化的认知度没有达到预期的高度,对游客吸引力有限。
打造文旅产业的“涅槃重生之旅”
强筋壮骨,锤炼人才队伍的“钢筋铁骨”。该市要大力培育和引进领军型、复合型人才,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提高文旅知识、提升专业素质、增强管理运营能力。积极对接优秀人才团队,发挥高校专家团队优势,帮助本地企业引才增智。要制定专门培养计划,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激发人才队伍成长活力。要全面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技能和水平,开展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提升旅游行业人员素质,增强竞争实力。
筑巢引凤,搭建招商推介的“比武擂台”。该市立足全市旅游发展现状定位,以项目为载体,统筹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快文旅项目开发和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和引进国内省内龙头文旅企业,探索集团化运营发展路径。深入挖掘全市文化资源,结合游客多样化个性需求,开发游客能够深度参与和体验的旅游项目,积极推出一批研学游、乡村游、康养游精品项目,体现地方文化特色。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内涵和旅游特色,开发工艺产品,刺激文化旅游消费。
同心聚力,再现千年董子文化的“穿越回归”。该市一是要充分整合景县、故城、枣强等地现有董子文化资源,一体打造,团队发展。借助知名文旅企业打造统一推介平台,设置整体旅游文脉,有机串联董子出生地、讲学地、思想展示地等不同文化展示点位,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路线。二是要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财政资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董子文化的发掘、传承、推介工作,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进行多元化的展示和宣传。如建设博物馆、开办文化节、丰富文艺形式、开发文创产品等,增强其影响力和吸引力。四是加大研究和挖掘力度,充分利用衡水董子学院,组织专家学者对董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发掘其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开设相关的课程和培训。建立董子文化专业人才库、鼓励学校、社会团体开展董子文化相关培训。
提升自我,打造京津周末休闲的“风水宝地”。衡水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要节点城市,在发展旅游方面有着较好的基础条件。要叫响“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衡水地方品牌,全力打造“京津周末休闲地”。要突出衡水特色,精心培育和推出一批兼顾行走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生态涵养、健康养生等内容的经典旅游精品,靠“特色”把京津游客引过来,靠高质量的服务让游客“留下来”,更多地满足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要。要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推动田园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将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农业农村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做活“农业+采摘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线。要强化宣传推广,通过在各级媒体投放广告、组织媒体专题报道、产品宣传推介会等多种方式,宣传全市旅游产品,形成衡水品牌效应。(张文良 刘广 贾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