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五天假期,市内短途旅行,你去了哪儿?作为全市旅游业的“排头兵”,武隆区“五一”期间,累计接待游客116.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133.19万元。这无疑是近年来,武隆通过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探索“城乡一体、产城融合”的最好体现。当前,武隆正全力推进旅游业“第三次创业”,力争到2024年接待游客量突破4800万人次,2026年创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如此雄心,既要靠自然颜值,更要靠文化气质。
一直以来,“民族文化”“非遗产业”作为文化富矿,成为衡量地方文旅气质发展的重要标尺。而蕴涵丰富地域特色的武隆,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旅、开发非遗文创等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五一”假期已经结束,我们正好错峰出行,去武隆来一场兼具“颜值”和“气质”的旅行。
A
仡佬蜡染的气质
传承——非遗工艺编入学校教材
武隆区浩口乡紧邻贵州省务川县、道真县,是重庆唯一的仡佬族乡镇。这里无论是族群、历史,还是地理、文化,都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
在浩口苗族仡佬族乡的田家寨里,几十户仡佬族人家依山而居。传说,明清时代,很多居住于云贵山区仡佬族人迁徙到此定居,勤劳的仡佬族妇女也将传统的蜡染技艺带入此地,并生根发芽,逐渐形成了“蓝底白画”的浩口蜡染。如今浩口蜡染早已成为当地仡佬特色的文化载体,并成功申报了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对很多非遗传承困难的问题,浩口蜡染却游刃有余。“我们在艺术教学中加入了蜡染课程,并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现场授课。”浩口小学校长黄春风介绍,十年如一日的言传身教,不仅提高了孩子们对地方民族文化的认知,也让艺术根植于心,传承后继有人。
这一点,在浩口小学的校园环境上得到了印证。“仡佬族姑娘”“名句箴言”“文创小品”等蜡染工艺品,在校园内随处可见。
“浩口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进行蓝靛浸染。制作流程分为制稿、上蜡、染色和去蜡等四道工序,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上蜡。”24岁的张鑫是浩口蜡染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浩口小学蜡染老师。从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专业毕业后,便一直扎根于此,以张鑫为代表的“蜡染人”还自编教材,将蜡染技艺书面化、蜡染传承标准化。
创意——落地工坊创造价值
经过浸染,秀丽仡乡、四季田园、古朴房舍、牧歌唱晚等跃然于画布,形成独一无二的图案。不仅如此,浩口蜡染还在传统蜡染的基础上,添加了更多的现代元素,并自主发明了套色蜡染,使得作品造型各样、款式新颖、色彩丰富,能更多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如装饰、服装等。
嗅到商机的仡佬族妇女紧握住“文创”这个时尚焦点,用蜡染工艺制作桌垫、扇子、笔记本、挂饰等文创产品,挂到头部电商平台、文旅线下小店进行售卖,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一时间,蜡染文创成了浩口乡村振兴创业的香饽饽。
浩口乡蜡染非遗扶贫工坊负责人陈红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政府推荐和蜡染工艺创新的加持下,蜡染文创产品订单呈逐年上升趋势。即便是受疫情影响,年产值也有60余万元。”这样的文创产品不仅受到个人的喜爱,更是许多知名企业伴手礼的不二之选,“现在正在制作的就是比亚迪活动的伴手礼。”陈红说,仅这一单就有几千件,前前后后要忙碌一个月。
此外,随着浩口蜡染名气的提升,海外订单也是纷至沓来。小小的蜡染工坊,染出了大大的国际贸易。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留守妇女就近就地就业。
据了解,浩口乡为扶持当地非遗发展,投资60余万元打造的独具仡佬民族特色吊脚楼风格的非遗工坊,即将在今年6月投用。
B
云上苗寨的颜值
新奇——这里有个“云上苗寨”
在武隆,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结合得最紧密的,一定非后坪乡莫属。这个地处武隆、丰都、彭水交界的“鸡鸣三县”之地,曾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从2019年开始,依托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秀美的自然风光,后坪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的良性发展。
后坪最吸引人的要数天池苗寨。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苗寨,隐匿于海拔1100多米的高山上。这里常年云雾缭绕,橙黄色的建筑色彩,风光独特,有“云上苗寨”之称。这里被国家住建部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是目前渝东南乃至全市保存最完好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群之一。
走在苗寨里,飞檐、斜面、小青瓦,工艺精湛,古色古香;餐饮店、小吃店、咖啡店、民宿,应有尽有。
深藏大山之中,当地人恪守着牛耕锄耙的生活方式,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也让最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技艺考究的后坪木器、令人沉醉的后坪山歌、叹为观止的天坑群、美轮美奂的神秘溶洞、狭长幽深的地缝峡谷、荷香四溢的百亩荷塘、高耸云端的千年楠木等,为游客提供一来再来的理由。
格调——全民共建“幸福后坪”
在拥有得天独厚的人文和自然条件下,后坪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打造天池苗寨。把非遗搬进博物馆,把古寨做成民宿,把美景留在窗外,建成了“高山民族风情小镇”“千口避暑养生”2个乡村旅游示范点,融合观光体验区3个、苗王山景区观光游览线1条。
据了解,目前全乡乡村旅游住宿接待59家,餐饮接待64家。2021年,后坪乡全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0万元。
“乡村旅游不是短时间能够发展起来的,需要长期的经营管理,并且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后坪乡乡长周俊峰介绍,下一步,后坪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继续按照“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要求,对传统村落进行扩展延伸,提升寨民共同参与村寨建设的积极性,巩固好发展好寨民的高品质生活。
新闻纵深
文旅融合发展呼唤民族文化传下去活起来
目前,武隆区拥有石桥苗族土家族乡、文复苗族土家族乡、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浩口苗族仡佬族乡4个少数民族乡,汉族、苗族、土家族、仡佬族习俗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
“民族文化,是武隆文旅的独特气质,少数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既要传下去,更要‘活’起来。”武隆区政协社法民宗委主任陆建表示,武隆的民族文化是久藏深闺,在武隆旅游“第三次创业”中,文旅融合下的民族文化将持续发力。
近年来,武隆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品牌,多举措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发展,为产业增基础,为文化赋活力,为旅游添魅力。
具体来看,武隆坚持“把生态旅游做优、把特色产业做大、把民族文化做特”的原则。在产业方面,少数民族文化铸就了特色文化旅游商品。蜜园蜂蜜专业合作社、重庆市蓝群食品有限公司、武隆羊角豆制品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被命名为重庆市第三批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特色的碗碗羊肉、武隆苕粉、鸭江老咸菜等不断丰富完善着武隆旅游产业链,创造了极大的经济价值,带动了大量少数民族群众的就业。在文化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跨文化旅游者。少数民族劳动习俗、生活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丧葬、婚嫁等文化习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表现出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和丰富多彩的特性。棕编、蜡染、木叶吹奏等少数民族特色项目,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增进了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在旅游方面,少数民族文化是武隆旅游名片的重要补充。建设的一批非遗传习所、非遗扶贫工坊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酒店,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应景区景点充分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景区景点,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目的。
数据显示,2021年,武隆接待游客4070万人次,综合收入197.3亿元。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3%,旅游业已成为武隆主导性产业之一。作为武隆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蓝海”,民族文化将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扮演越发重要的角色。未来,武隆将设立民族文化专项资金,聘请专家对民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发展把脉支招。同时,积极培养一支具有奉献精神的非遗工作者和传承人,提炼苗族、土家族文化特色元素,重点打造民族文化精品项目,衔接乡村振兴,建设民族特色美丽村落。
目前,浩口乡田家寨、后坪天池苗寨、石桥天池桃源等一系列的民族特色旅游地渐渐被游客所熟识。浩口蜡染、后坪木器等少数民族文创产品也以全新的姿态,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夏洪波 䘵兴明
苗寨